原标题:张雷:坚守高原前哨的“全能型”民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①
②
□ 本报记者 潘从武
□ 本报通讯员 业思聪
“大家鼓足干劲再坚持一下,这是咱们今天检查的最后一批入境车辆了,可不能出任何纰漏!”口岸执勤民警对讲机中传来红其拉甫边检站前哨班带班民警张雷的叮嘱。
凌晨2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其拉甫口岸全天候车体检查室内灯火通明,随着当日最后一批入境车辆有序驶来,早已等候在此的张雷与战友们按照责任分工引导车辆、检查车体、核对信息……在此之前,张雷与战友们已经完成当日两百多辆车的检查工作。
“再见,我的中国兄弟,辛苦你们啦。”巴基斯坦籍商人塞弗拉用不太流利的中文笑着向张雷告别。
两个小时后,民警们完成了最后一辆入境车辆的检查工作,随着车辆慢慢消失在远处的夜色中,张雷与战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2004年,年仅18岁的张雷从陕西老家来到千里之外的红其拉甫。从喀什市到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检站,是张雷这辈子永远无法忘记的一段路程。隆冬时节的帕米尔高原万里冰雪,车辆行驶在一条像搓板一样的土路上,一边是陡峭的山,一边是悬崖,后面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车窗还有夹雪的冷风灌入……298公里的山路,他们走了整整一天。
前哨班地处海拔5100米雪域高原,天气极度寒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有时一天入境车辆多达200到300辆。为缩短车辆在前哨班的滞留时间,提高通关速度,张雷和战友们每次执勤检查都要穿皮大衣、戴棉帽和棉手套,顶着刺骨的寒风,爬大车、翻货箱、钻车底,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生命极限的考验,冰雪在皮大衣、皮帽、脸庞上堆积成冰,在眉宇间、嘴角边凝结成绺。
2010年11月的一天,室外气温较低,张雷脱下厚厚的手套,仔细检查车体,因手上有汗,手指被牢牢地粘在车体的钢板上。为不耽误时间,他硬是将手指从钢板上扯了下来,简单包扎后又投入工作。
长期处于高寒缺氧的执勤环境中,张雷患上了类风湿,天气稍微变化就疼痛难忍,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他消沉、气馁,“红其拉甫高不高,但是它就在我脚下!”面对白茫茫的雪山,张雷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把奇寒、寂寞、病痛通通嚼碎咽下,默默地坚守在高原的戍边岗位。
“大家一定要注意检查,不要放过任何细节,任何你想不到的地方都可能藏匿违禁品。”2023年6月20日,前哨班正在进行查缉技能授课,张雷利用多年的查缉经验,为战友们进行查缉培训。由于毗邻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3个国家,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打击走私、偷渡、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形势也比较复杂。几年前,张雷曾在一次执勤中查出14包产自境外的高纯度海洛因,重量达17.39千克。
“我们这里高寒缺氧,尤其是前哨班通往国门的这段路,最容易发生高原反应。过境司机和出入境旅客遇到险情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张雷介绍。
今年4月20日,由于暴雪封山,5名旅客驾车被困,接到求助后,张雷和战友们立即赶赴现场。当时两名中国籍女性旅客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以及长时间寒冷,身体状况极其危险,甚至已经引发抽搐症状。事态刻不容缓,张雷与战友们以最快速度将5名旅客接回前哨班,给旅客吸氧、测血压、找药品,提供热腾腾的食物。几名旅客最终转危为安。
在高原,冬季多暴风雪、夏季多泥石流,出入境车辆容易被阻孔道内。6月7日,两名巴基斯坦旅客在驾车经红其拉甫口岸孔道出境时车辆发生故障。得知情况后,张雷立即带领战友前往事发地点展开救援。成功脱困离开时,巴基斯坦商人乃比动情地说:“今天能够顺利脱困,离不开你们的真心帮助。中巴两国是好邻居,更是好兄弟。”
对于张雷来说,这样的场景在19年间经历了很多次。无论是打击暴恐,还是查枪缉毒,抑或是救助旅客,他都冲在第一线。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4次,2022年5月,他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2019年,公安现役部队改革,很多人面临走与留的选择。要说离队,张雷是一等功臣,回到老家可以安排很好的工作,同时还会有一笔丰厚的退伍费。
“我从18岁当兵,就一直守在红其拉甫,在我眼里红其拉甫也是我的家,我要留下来!”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2019年1月1日,张雷换上警服成为第一批移民管理警察。
为了尽快转型做一名“全能型”民警,张雷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努力,经常利用工作间隙和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认真刻苦地学习边检业务、法律法规、执勤英语等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张雷成了站里的业务骨干。由于过硬的综合素质,张雷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执勤队的负责人。
“每次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是喜悦也是自豪。”张雷说,每次看着鲜艳的国旗升起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之巅,那一刻,自己对国之大者有了更深的领会,那种发自心底的自豪感,也让张雷明白了戍守边疆的意义。
图① 张雷在国门前执勤。
图② 张雷为出入境孔道内的被困车辆提供帮助。 依热凡江 摄(潘从武 业思聪)
(法治日报)
标签:
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