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速览|7月6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2023-07-06 12:16:36 来源:天眼新闻

守护“地下水世界”  


(资料图片)

——探秘我省首个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类项目工程

盛夏,静静的湘江河水缓缓流淌,两岸绿树成荫,清澈的河水里,不时能看到鱼翔浅底的生动场景。

但在过去,湘江河打秋坪国控断面水质曾因严重水污染,水质一度降为劣Ⅴ类,严重威胁着河流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其中,处于湘江河支流的坪桥地下河被污染,成为该流域系统治理中亟待攻坚的“硬骨头”。

日前,由贵州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承担的坪桥地下河系统污染防治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工程验收,湘江河打秋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三类水标准。

这是我省首批被纳入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也是唯一一个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类项目。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的坪桥“地下水世界”,探访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全过程。

瓶颈:岩溶地下水污染修复难

坪桥地下河,地处长江经济带西南裸露型岩溶山区,岩溶个体形态的密集发育造就了其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

地下岩溶洞穴分布不规律,犹如无数个看不见的“地下迷宫”,地下水流沿着弯弯曲曲的地缝和岩溶向下流动,更增加了污染修复的难度。

贵州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水文工程院院长吉勤克补子介绍,“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并非想象中的完全相隔,而是相互联系、频繁转化的。”

因此,地下水的污染在无形中造成了地表径流的污染。

唯有找出地下河污染源头,切断“病灶”,才能根除污染。

2020年底,坪桥地下河污染防治项目被纳入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名单,作为研究岩溶山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切入点和试验田。很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等相关专家学者,来到坪桥地下河所在的坪桥村进行实地调研。

坪桥村地处坪桥工业园的核心区域,该工业园在2001年前后入驻了遵义市天磁锰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金属冶炼企业。“病灶”或许就在这里!

在各方专家的头脑风暴下,项目分为区域水文地质详查、区域环境调查、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设计、治理施工及后期运维等6个阶段来执行。

钻探、抽水、取样、试验……2022年,紧张有序的水文地质详细调查启动。

“确定了,就是这里!”经过复杂的一系列物理探测后,技术人员将一道荧光绿色的试剂投入河水中,对污染源进行“示踪试验”以辅助物理探测结果。

最终,技术人员把上游工业园的废渣场锁定为坪桥地下河的主要污染源。

破局:“帷幕工程”创新应用

坪桥工业园的废渣场最早于2003年启用,分两期建设投用。

其中,一期渣场在建设时未采取防渗透措施,来自坪桥工业园企业的大量含有重金属锰等元素的工业废渣倾倒于此。

在雨水淋滤等的长期作用下,重金属、氨氮等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滤液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地表、地下渗透,通过地下岩溶流动传播,导致坪桥地下水资源被悄悄污染。

如今,尽管废渣场已停止使用并进行覆土复绿,重新栽种了高羊茅等各类草种,但废渣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危害会延续几十上百年。

如何“拦截下这些被污染的部分地下水,并将被污染的水抽排出去”成为114地质大队在工程实施方案设计时的主要思路。

首先是如何“截”?地下水“帷幕工程”成为破解的“钥匙”。工程名称十分形象,即通过在地下筑起一道类似帷幕状的墙,将被污染的地下水与下游水体进行物理隔离,在地下建起一个“小型水库”,以此抬升受污染部分的地下水水位实现截取污水的目标。

其次是如何“排”?团队根据地下水流动规律和具体分析,科学合理设计排污钻孔,及时将拦截的受污染的水体引出。

但在地下修建“帷幕”并非易事。岩溶地质发育下,地下孔洞、竖井、裂隙广泛分布,地下河流动通道在地下呈现“S”形,“帷幕工程”一共需要在地下打196个呈三角梅花桩式分布的钻孔,才能顺利将水泥注入岩溶空隙,以此在地下筑起一道帷幕墙,阻隔受污染水体的流动,非常考验工程设计和施工技巧。

地质大队水文工程院高级工程师易世友是此次项目的负责人。

画图纸、定方案,易世友带领团队在摸索中前进,运用多项综合物探技术,精准定位“帷幕”的范围和各项数据指标。

易世友说,自己和同事们已经记不清放弃了多少个节假休息日,全身心投入项目设计和施工中,终于在今年3月完成了项目施工。

从2019年底项目申报,到2023年初项目验收,历经四个春秋的同心协力,我省顺利完成第一个地下水污染治理项目试点。

双赢:循环利用达标排放

“碧波荡漾的湘江终于回来了!”今年38岁的陈春春谈到家乡的变化,兴奋不已。

从小在坪桥村长大的陈春春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村里从事社区工作10多年,坪桥地下河污染治理的成果,他感受很深。

“坪桥河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作为湘江河的二级支流,最终汇入湘江河。”陈春春说,前两年,在坪桥河边散步,总能嗅到一些难闻的刺鼻气味。而现在,再也闻不到奇奇怪怪的气味了,河里的鱼儿也变多了。

“以前,我们觉得地下河污染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我们周边很多工业项目已经无形中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河的污染。”陈春春说,现在,很多村民都提高了对地下河的保护意识,也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青山绿水。

如今,通过“帷幕工程”实现了坪桥地下河污染的“近源截排”目标,遵义市天磁锰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安装水泵,将截取的污水抽回,重新投入生产使用。

该公司副总经理黄向前说:“目前,我们在调浆、电解充氮等生产工艺中都需要用水,治理工程中截取的污水可给工厂每月提供5000吨用水,为我们节约了大量工业用水成本。”

省地矿局114地质大队党委书记、队长李应涛介绍,整个工程除了做好源头管理,还实施了末端治理工程,通过在地下河下游修筑排污管,集中做好坪桥河口收集池溢流水体的收集,将溢流的污染水体引入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锰金属吸附沉降”预处理。

经过预处理的工业污水会再通过普通生活污水处理环节,经过脱氮除磷等工序,实现达标排放入河,让地下受污染水体有迹可循、无处可逃。

李应涛表示,114地质大队将继续做好岩溶水文地质研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水污染通道精准勘查关键技术体系”和“岩溶地下水污染地学治理模式”,为西南岩溶山区相似地下水修复治理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天柱 打造生态宜居“花园村庄”

近日,走进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争艳,休闲亭阁点缀其间,一座座清雅古朴的吊脚楼、窨子屋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庭院里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一幅崭新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自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开展以来,我们积极引导村民对乡村庭院进行美化改造,还在村里的道路两旁栽植各类苗木花草,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扮靓乡村颜值。”三门塘村副主任吴燕说。

在坪地镇清溪村,随处都能感受到村美人和的文明乡风。步入村庄,如同行走在一幅栩栩如生的宜居田园景观图中。

“目前,村上已建篮球场1个、竹篱笆860米、护栏400米、花台520米,如今家家户户主动参与‘美丽庭院’的创建。”清溪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杨艳说。

今年以来,天柱县坚持人民群众是和美城乡主体,在乡村建设上下足功夫,引导群众“自商、自筹、自建、自管”意识,全力打造生态宜居“花园村庄”。

如今,天柱县17个乡镇(街道)因地制宜不断对村规民约进行调整,让村规民约富有新时代气息,逐步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新格局,引导村民共建和美乡村,让“路净景美”成为一种常态。

云雾茶飘香

夏日,岑巩县的云雾茶进入夏茶全面采收期,茶山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岑巩县充分依托自身的山地资源优势和高海拔优势,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大力发展云雾茶种植,实施茶旅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7月5日,茶农在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茶山采摘云雾茶。胡攀学 摄(贵州图片库发)

█奋斗路上·绿色力量

让每个居民和家庭都养成好习惯  

——访生活垃圾分类达人罗扬

在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中,经过全国各地推选、专家评议,确定了2023年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达人”100人名单。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奥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罗扬上榜。

6月14日,记者走进奥林花园小区,发现每一个入户单元门口都有一干一湿两个220升的垃圾桶,桶边没有看到溢出的垃圾,非常整洁清爽。“保守估计,85%以上的业主家庭都能做到垃圾出门前源头分类,我们要求垃圾出小区完成分类投(干、湿、有害和可回收),简单地说就是‘居民家中源头分,出门分类投’。”罗扬说。

奥林花园有22栋楼,767户2576人,要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容易。

罗扬回忆,2021年11月,从全市开始推进垃圾分类起,奥林花园也开始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每户发一组干湿分离的垃圾桶,以及若干垃圾袋。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广泛听取业主意见,最终找到了适合小区垃圾分类的两个工作新思路:党员带动群众,孩子带动家庭。

工作启动后,社区委员中的党员和业主中的党员率先从自己家里开始严格执行垃圾源头分类,带动周边邻居。

对于社区成员来说,在家还是在社区上班,都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社区成员必须要带好头,作好示范”这是大家的共识。

“垃圾分类从孩子抓起。”这也是罗扬和社区干部在工作中找到的新思路。“孩子的意识和行动,会深刻影响家庭的其他成员。”所以当一个家庭的孩子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开始行动后,那这个家庭执行垃圾分类也变得积极起来。

为此,社区多次为孩子们组织了垃圾分类培训,其中最小的四五岁,最大的有12岁,至今累计培训100多人次。除此之外,还积极利用植树节、儿童节、学雷锋纪念日等在小区广场上招募“环保小卫士”,鼓励孩子们参加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并认真执行。

同时,鼓励孩子们参加“好习惯养成21天垃圾分类打卡行动”,也就是在一个月时间内,孩子们抽出三个周的时间,每天完成垃圾分类后在打卡表对应日期上画圈,就完成了一次打卡。完成21天打卡后,拿着打卡表来到社区兑换一份小礼物,如文具、书本等学习用品。

通过打卡行动,孩子们收获了满满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业主家庭和整个小区则变得更加卫生整洁。

罗扬向记者介绍,为了确保垃圾分类的成效,社区建立“奥林社区跟踪服务管理体系”工作机制,明确社区与物业公司各自的垃圾分类责任,要求网格员和保洁员同频互动、精准到户。比如说,物业公司分配一位保洁员负责小区1栋到4栋的垃圾分类和清运,那么社区也会分配一位网格员配合,两人一起承担这几栋楼的垃圾分类责任。

保洁员打扫楼道并运送楼道上已分类的垃圾,同时也会记录那些垃圾分类执行不到位家庭的情况并上报给物业和社区。对那些长期执行不到位的极少数家庭,保洁员、网格员和罗扬本人会上门为其做好垃圾分类相关的宣传。通过三级宣传和劝导,绝大多数家庭都能认真执行垃圾分类。

目前,小区在推行垃圾分类中,对分类做得还不理想的业主,采取鼓励为主,以奖代罚的方式,让小区业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逐步提升小区居民环保意识和整体素质,并主动探索小区明星楼栋示范工作,下一步将在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楼栋入户口处悬挂“明星楼栋”牌,提高业主的荣誉感。

对于小区分好类的垃圾,社区会严格监督负责不同种类的垃圾车分开清运,杜绝在清运过程中出现垃圾混装的情况发生。

通过多项举措,在奥林小区内营造出垃圾分类争先创优氛围,逐步提升了小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执行力,让垃圾分类在小区内可持续推进。

█生态快讯

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观展门票开始预约

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8日至9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论坛期间,围绕绿色发展将同步举办绿色创新产品展,全方位展示国内外及贵州绿色经济发展成果,观众可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官网、微信小程序、扫描二维码等途径预约入场门票,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为避免交通拥堵,建议市民在此期间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前往观展的市民可选乘轨道1号线或者公交车在国际会议中心站下车后步行前往展厅。(途经贵阳国际会议中心公交车站的公交线路共有19条,分别是:29路、58路、66路、夜8路、209路、218路、230路、257路、263路、264路、265路、269路、281路、K263路、观山1路、观山2路、B7路、280路、“北站至中小企业孵化园”白金大道专线。)

全省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司法保护基地揭牌

日前,全省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司法保护基地”和“环境保护法庭巡回审理点”,在贵阳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成立。

“司法保护基地”和“环境保护法庭巡回审理点”成立,旨在进一步延伸司法保护和法治宣传,强化森林资源司法保护,推动司法审判与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相衔接,环境保护法庭巡回审理点的设立,将以司法措施进一步加强长坡岭森林公园等重点功能区保护,并逐步覆盖全市发生的涉林案件,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守护宝贵森林资源,以司法之力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生态美好家园。

贵阳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于2001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总体规划面积1294公顷,涉及白云区、观山湖区、南明区、花溪区等行政区。园内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有贵阳市“生态博物馆”之称,是贵阳市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贵阳市环城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贵阳市坚持推进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严格落实林长责任制,持续加强市、县、部门、牵头单位联动,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森林资源保护,坚决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全省率先建立落实“林长+检察长”“林长+庭长”“林长+警长”工作协作机制,不断优化案件办理信息互通、案情会商、案件移送、取证鉴定、规范执法等环节。据统计,自强化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以来,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和强有力的震慑作用,森林督查逐年实现同比大幅下降。

大方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近日,大方县六龙镇敞口龙潭县城集中饮用水源点山头,植树活动陆续启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社区居民纷纷参加,经过大家的努力,一排排整齐的绿树让山坡上又添一片新绿。

为践行“两山”理念,大方县林业局在六龙镇敞口龙潭县城集中饮用水源点开展以“厚植生态优势,共享生态价值”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全民义务植树是每个适龄公民的法定职责,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深化林长制改革、提高国土绿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活动现场,大方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祖亚介绍,大方县将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植树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大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引导力度,提高适龄公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的自觉性,努力营造“今日有你齐心增绿,明日由你安心享绿”的良好氛围。

本次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抚育管护”形式进行,现场抚育管护桂花、杨梅、樱桃等20余亩。大方县林业局全体干部职工,六龙镇林业环保站、生态护林员和当地群众等200余人参加活动。

罗甸发现珍稀植物桫椤

近日,罗甸县林业局林政资源管理股工作人员在逢亭镇床井村林区开展巡护巡查时,意外发现了一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经测量,这株桫椤的茎干高1.8米,地径17厘米,最大叶片长约1.5米。

据专家介绍,桫椤作为中国特有物种,又称蛇木或树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被誉为“蕨类植物之王”。据考证,其起源于约3.5亿年前,与恐龙同时代,曾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但目前濒临灭绝。桫椤是已知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

桫椤曾在罗甸县广泛分布,并被作为观赏树种移栽。但由于人工环境下难以自然繁殖、人类活动造成破坏等原因,导致现存数量持续减少。罗甸县林业局将对这株桫椤进行重点保护,并继续寻找这种古老的“活化石”,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王远柏 王剑 王瑶 张弘弢

编辑 王剑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谢巍娥

标签:

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