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日,盐城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早上6点多接到指令,一个小时内,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15名队员全部集齐。他们逆行而上,其实谁也不知道将面临什么。
在武汉的71天他们创造了收治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患者“零返回”安全管理“零事故”的优异成绩受到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三年多过去了,如今他们继续在救死扶伤的路上奔波着,这段经历,不再被刻意提起,但它早已变成一种沉淀,释放最震慑人心的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穿成这样,就是为了靠近你们”
“我是在武汉念的大学,疫情暴发时,我所有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这座城市。”当时33岁的杨轶涵和医院众多同事一样,在出征请愿书上重重地按下了手印。
载着15人的那辆大巴车,一路疾驰抵达南京,由于任务紧急,当时所有人都没有带行李。这支团队,最大的36岁,最小的23岁,13名女性,2名男性。
到达天河国际机场后,一瞬间,他们几乎蒙了。“整个机场除了一名穿着防护服的保安,看不到第二个人。车辆行驶在武汉宽阔的马路上,只听到120急救车的鸣笛声。”队长颜春燕虽然事先已有心理准备,但说内心一点不慌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武汉是一座空城吗?不是的,这城市里每盏灯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坚守。”颜春燕说,不能把内心的感受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忧;即便是队友间,也要相互鼓励,所有的不安和焦虑,只能自己去消化和调整。
2月3日,这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当天下午一开始工作,“一小时内就来了8个危重症病人,其中6个需要气管插管,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感染风险却无法预知。”颜春燕说,一位72岁的爷爷,在给他翻身、换床单时,因气管插管无法语言表达,手不停地指向护理台上的纸笔。
“我马上意会到他的意思,捧着文件夹给他写字。只见他费力且艰难地写着,‘医生,离我们远一点儿,危险!’”
哪怕是插着气管的病人,也有着最真挚的表达。那一刻,颜春燕百感交集,泪水模糊了视线。她向前一大步,握住这位病人的手,“别怕,我们穿成这样就是为了靠近你们呀!”
英雄的城市,更有英雄的人民。他们善良、淳朴、坚韧,他们至情至性,勇于担当,关键时刻,舍得付出。
“我们抵达武汉后,有一对父子默默帮我们整个医疗队搬运物资,机场到驻地距离33公里,一趟又一趟,反复运送了数十趟,一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去,走时,朝我们远远地挥了挥手,消失在夜色之中,至今都不知这对父子是谁。”队员杨轶涵说。
一位60多岁的残疾人理发师,说不上名字,但背影刻在队员王玮脑海里。只记得,每周他都会独自拄着拐杖,去医院给医护人员免费修剪头发。“他剪头发时,身体的全部重量都靠另一条腿在支撑,其实很费力,但他一天能为十多名医护人员理发。”
无论是患者还是平凡的普通市民都让队员们感受到武汉人民最大的诚意和敬意“71天,肩并肩心连心不孤独”
2月2日出发
4月12日归来
在武汉度过整整71天
颜春燕和她的同事、战友
是全市最早一批出征
最晚一批回家的
援鄂医疗队员
他们的平安归来
也代表着我市援鄂医疗救治任务的
圆满完成
“各地的救援物资纷纷发来,每天穿的防护服,品牌都不一样。”队员袁园告诉记者,在武汉,她感受到了四面八方同胞们的援助,无论身处何地,对武汉人民的关心,是一样的,“在武汉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祖国强大的凝聚力。”
一次等红绿灯时,袁园戴着口罩,望着车窗外。这时,远处一辆部队医疗队的大巴也在等红绿灯。突然,大巴上素不相识的医护工作者伸出手臂握紧拳头,远远地做出一个“加油”的手势,“对方好像是在无声地为我们打气,那一刻,我们也做了相同的手势,目送着他们远去……”
虽然只听得到发动机的声音,虽然大家戴着口罩无法交流,甚至看不清对方的脸,但仅这一个手势,足以证明,很多心意和使命,是相通的。“我们,并不孤独”。
一次,一位患者阿姨看到护士刘瑾,沉默了半晌,突然对她说,“你能听我说会儿话吗?我也有个闺女,和你差不多大,现在我住院,她不能过来陪我。我跟你说,我不怕死,但我怕我死了,就再也看不到我的女儿和小外孙了……”刘瑾内心五味杂陈,这时她其实也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她安慰这位病人,“别怕,我们一起加油,全国各地来了很多医务人员,你不是一个人在跟病魔作斗争!”
一位85岁的老太太,用地道的武汉话抱怨,每天除了用药,都要闷在病房里,都快闷坏了,每次一给她输液,她就闹。就在颜春燕再次与老太太沟通时,对方请会说普通话的病友带话给她,“医生,我们的亲人都因新冠肺炎入院了,我已经85岁了,不想浪费国家医疗资源!”病房里瞬间沉寂下来,走出病房,颜春燕眼眶早已湿润。
身边一批批援鄂医疗队陆续回去了,他们送战友,也是送走一批又一批。有队员问颜春燕,“队长,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她强忍着思念劝说,“快了快了,虽然我们还没有接到撤离的通知,但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武汉保卫战即将进入尾声,距离回家的日子,不远了!”
4月8日,武汉“解封”!那晚,队员们彻夜未眠。离开这座英雄的城市时,以横跨长江、汉江的七座桥梁为主体的25公里“长江巨屏”上,显示着“致敬援助者”“共克时艰”“中国加油”等灯光字样,这是武汉献给全国各地驰援者的特殊礼物。
“最想看的还是战斗过的地方”
“我们无法把这71天的故事全部讲给大家听,我们只想说,这71个日日夜夜,我们与武汉人民肩并肩,一起抗疫,一起坚守。”作为队长的颜春燕,其实在这些天里,几乎天天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她的压力,可想而知。
对英雄的敬意,根植在每个人内心。“有时回忆这段经历,真的,太值了!”队员王玮记得,完成驰援任务回到盐城的当天,盐城公安以最高礼遇护航,沿途民警向他们敬礼,家乡各级领导以及广大市民夹道相迎,沿途高喊“欢迎回家!”
“人群中,听到有童声在拼命呼喊‘妈妈’‘爸爸’,但就是找不到具体是哪一个。”队员杨轶涵说,当初离家时,儿子才3岁,老公也在国外进修,71天后,儿子在人群中拼命想辨认出妈妈,但穿着防护服,“一个拥抱也是不可以的。只能隔离一段时间后,再回家抱他。”
几乎每一个队员,都经受了这种家人分离的痛苦,他们用“去武汉打怪兽”等善意的谎言,为这场分别画上了美丽的图案。
如今,回到家乡三年多了,颜春燕和队友们还经常收到一些大米、小米、食用油等,落款处就“武汉人民”四个大字,“你查不到寄件人,也没有联系方式。”
又是三月春风起,待到樱花烂漫时。2021年3月19日,盐城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友们受邀来到武汉,重游故地,看到街上车水马龙,道路两边绿树葱茏,队员们无不感慨。“最感动的是,这三天我们还住在原先住的酒店,连房间号都一样。”武汉晴川假日酒店的管理人员告诉医疗队副队长赵宁玲,“听说你们回来,很多客人主动要求退房,连房费都不要退,大家特别配合。”
“最想看的还是战斗过的地方”。这一次重回武汉,很多队员带上了孩子、父母一同前往。他们走进武汉大学看珞珈山下的樱花盛开,登上了黄鹤楼看滔滔江水川流不息,更看到了这座城市熟悉的烟火气。
一位出租车司机在搭载他们逛街时,听说他们是盐城来的援鄂医疗队员,一路搭载一路讲解,结算车费时,说什么都不肯收钱。
“武汉大学致敬抗疫英雄徽章”“灵秀湖北感恩卡”……“武汉人民是懂得感恩的,他们不断回馈这份感激,让我们倍感温暖。”至今,这15名队员出发前组成的微信群,一直未变,群里每一张照片、每一个视频都见证着那段特殊的岁月。
“抗疫精神为我们日后工作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价值感。”作为ICU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队长赵宁玲告诉记者,去年年底疫情全面放开后,她和同事们24小时不离班,“其实支撑我们的,很多时候也正是这种抗疫精神,这段经历在日后的工作中释放了无限能量。”
“若我归来,定要感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若我归不来,倒下的是躯体,站立的是永爱。”颜春燕的这首《若我归来》是她在武汉写下的,而今,摆放在办公桌抽屉里,成为她此生最珍贵的纪念。
标签:
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