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后半篇”文章

2023-06-08 02:05:45 来源:中工网


(资料图片)

甘肃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后半篇”文章

原标题:经历由“治”到“美”再到“效”的转变(引题)

甘肃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后半篇”文章(主题)

中工网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康劲)甘肃省日前公布的《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循环能力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保护区内75.36万公顷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75.27万公顷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5.21万公顷水域面积更加稳定,旗舰物种及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上升。

曾经,祁连山是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反面教材”。经历了“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历史性转变后,如今的祁连山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博物馆”和“教科书”,为甘肃做好黄河流域等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和修复提供借鉴。

东西绵延800公里,海拔4000米至6000米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是孕育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生命线”,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然而,在2017年以前,祁连山生态一度被严重破坏,被联合通报和严肃问责,相关单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的问责处理。

此后,甘肃痛下决心“铁腕”整改整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经历了由“治”到“美”再到“效”的转变。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数增幅10.88%,植被覆盖度增幅7.81%,植被生产力增幅14.8%;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优良。

如今的祁连山,山高、天蓝、草绿,一排排青海云杉直冲云霄,广袤的草原高低起伏,丰盛鲜绿,重新成为雪豹、牦牛、白唇鹿、金雕、黑鹳等野生动物的天堂,处处显露着大自然赐予的原始灵秀与苍茫辽阔。

目前,甘肃全力做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后半篇”文章,依托“智慧祁连”“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遥感和大数据综合监管平台”等信息化平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对祁连山地区开展科学监测、系统评估。组织对祁连山地区5市11县(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开展考核评价,督促祁连山地区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与此同时,甘肃有效发挥祁连山整改的“博物馆”和“教科书”作用,为黄河流域等其他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修复提供借鉴。监测显示,甘肃2022年黄河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2.68%,高出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空气质量总体稳步改善(剔除沙尘影响),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风险有效防控,各项约束性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

标签:

滚动